学院简介
智能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是学校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,秉持“新工科+新商科+新文科”与理科融合发展的思路而组建的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新型工科学院。由校党委书记、湘江实验室主任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教授、名誉院长范国滨院士领衔,设有电子信息工程、通信工程、智能科学与技术、智能制造工程4个本科专业,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,电子信息、机械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。以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和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蓝图为引领,坚持新工科发展理念,开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、智能控制、智能通信、智能信息处理、智能制造等多学科交叉研究,培养创新型、创业型、应用型、复合型的新型工科人才。
师资队伍
团队带头人
陈晓红,中南大学、湖南工商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工程院院士,第十三、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。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、工程管理及数据智能领域的著名专家。现任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、湘江实验室主任、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常委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、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副主任、湖南省科协副主席、湖南省院士咨询与交流促进会副会长。
陈晓红院士长期致力于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系统、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、生态文明与两型社会、数据智能与智慧社会等领域的研究,为我国管理科学与智能决策理论方法创新、两型社会建设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、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(3项)、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科)一等奖(2项)、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、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、光召科技奖、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、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、教学奖励23项;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,其中ESI前1%高被引论文80余篇,被引用3.4万余次,H指数为101,近五年四次入选“全球高被引科学家”;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2项。1999年获国家首批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第一、二层次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,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、全国优秀教师,2007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,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,2014年获国家中组部“万人计划”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,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,2020年牵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。
在院士团队引领下,学院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、能力突出的教学科研队伍。现有师资50余人,其中,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,博士38人。拥有教育部"长江学者创新团队"负责人与首席教授、中组部"万人计划"、国家首批"百千万人才工程"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"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"成员、省级科技创新团队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、湖南省学科带头人,以及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等一大批高水平团队和高层次人才。此外,学院在美国罗格斯大学、德国杜伊斯堡大学、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、国防科技大学、中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,以及铁建重工、三一集团等龙头企业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和客座教授。在"十四五"期间,学院将通过引智、引进和培养等方式,建设一支以年轻博士为主体、富有朝气、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。
首席科学家 铁建重工刘飞香董事长
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执行院长 周鲜成教授
学院老师合影
办学条件
学院建有湖南省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数据智能与智慧社会国家重点实验室(培育基地)、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、移动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、移动商务智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(共建),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7个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和团队;拥有省级一流专业、省级资助建设专业、生物信息处理湖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、智能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、研究生优秀教学团队等8个省级教学平台和团队;建有电路与电工、电子技术基础、现代电子技术、通信技术及应用、数字芯片设计与应用、嵌入式系统及应用、智能制造技术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、智能工程综合创新、无人机柔性制造学习工厂(在建)等10余个校级科研教学平台。
数据智能与智慧社会国家重点验室(培育基地)
移动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 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
通信技术及应用实验室 数字芯片设计与应用实验室
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室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实验室
智能导航技术实验室 智能装备与系统实验室
电路与电工实验室 智能工程综合创新
工程训练实验室 机械基础与智能制造技术实验室
学科科研
学院参与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,建设智能感知与嵌入式系统、智能制造先进控制、人机交互与智能信息处理、工业机器人与智能系统、智能传感与现代通信5个特色优势与交叉学科,打造以“智能+制造”为特色的学科团队。近三年来,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等部省级及以上项目37项,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8项;承担横向项目30余项,进校经费1000余万元。先后与铁建重工集团、湖南钢铁集团、湖南智慧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0多家智能制造类企业进行深度科研合作。
本科专业
专业名称:电子信息工程
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,省级资助建设专业,开设的《低频电子线路》、《信号与系统》为省级一流课程、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。该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、健全的人格、良好的人文素养、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,系统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、专业技术及管理知识,具备较强的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,能在电子信息领域,特别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、生物特征识别、机器视觉及应用等方面从事研发及技术管理工作,具有国际化视野、市场意识和较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、创业型、应用型、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。
专业名称:智能科学与技术
该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电子科学与技术、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、智能科学应用的技术方法、开发工具、管理与分析方法等,具备智能科学相关的数据处理、系统集成、应用设计与开发的技能,具有国际化视野、市场意识和较强团队协作能力,能在企事业单位、政府部门、科研院所等从事智能系统设计、人机交互和机器人与系统设计等工作,也可以从事工程项目管理、系统运营、市场拓展等工作,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、创业型、应用型、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。
专业名称:通信工程
该专业以信息与通信工程、电子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,研究信号处理、信息传输、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的基础理论、工程设计及系统实现技术。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具有健全的人格、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、人文素养、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,系统掌握通信工程基本理论、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,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、交流合作、组织管理和创新创业能力,能在通信工程、智能制造领域,特别是通信网络与系统、智能导航、工业物联网等方面从事通信系统研究、设计、开发、管理和运营等工作,具有国际化视野、市场意识和较强团队协作能力,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、创业型、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。
专业名称:智能制造工程
该专业顺应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人才急需,立足“新工科”培养理念,培养掌握智能制造设计生产、运维、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,具有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、智能装备研制与开发、智能制造管控与系统集成、数字化车间与智慧工厂建设等技能,具备国际视野、综合创新、工程实践和组织协调等能力,胜任智能制造系统分析、设计、集成、运营的创新型、创业型、应用型和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。
研究生教育
学位点名称:信息与通信工程(学硕)
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,下设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息与两个二级学科,有信息与通信理论、通信电路与系统、通信网络与工业物联网、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、智能科学与现代通信等研究方向。主要培养在光电通信器件、通信电路、无线数字通信、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通信信息系统,以及生物信息、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、脑认知信息感知、多模态信息融合、多源异构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理论基础厚实、创新能力强、综合素质高的专门人才。
学位点名称:电子信息(专硕)
该学位点源于1999年设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,面向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、通信工程两个专业领域招生。培养在智能感知、信号与信息处理、机器学习、生物特征识别、智能控制技术等,以及通信系统分析、通信系统软硬件设计及应用等方面理论基础厚实、创新能力强、综合素质高的专门人才。
学位点名称:机械(专硕)
该学位点下设智能制造技术、机器人工程两个专业领域,培养在智能制造系统设计、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、生产管理优化等方面,以及机器人软硬件设计、智能控制策略开发、系统集成与应用等方面理论基础厚实、创新能力强、综合素质高的专门人才。
人才培养
学院坚持“四个面向”,强化创新研究,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在前列;坚持立德树人,培养具有家国情怀,专业基础厚实,创新能力突出的新工科人才。
近3年,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70项,其中立项国家级16项、省级35项;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近400人次;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、“蓝桥杯”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、智能导航大赛、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、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、计算机设计大赛、数学建模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近80项,省级奖近200项;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国家银奖2项、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“揭榜挂帅”专项赛获特等奖1项、“挑战杯”大学生创业竞赛获国铜1项。学生撰写科研论文近60篇,登记软件著作权、授权发明专利近100项;培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曹正年、“院士奖学金”、“国家奖学金”、“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”、“芙蓉学子”获得者吴家齐、柳荣辉、李吉祥、彭伟健、刘静等一批优秀的学生典型。
就业创业
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,与长沙景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、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湖南智慧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、湖南睿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、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股份有限公司、长沙威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,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,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,增强就业竞争力。学院还注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,通过就业指导、创业支持等措施,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。
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维持在98%以上,大部分毕业生成功进入国企、知名企业及新兴高科技领域,包括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、湖南省高速集团、湖南电网、上海天数智芯半导体有限公司;考研升学率达30%以上,一批学生被北京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武汉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、中南大学、湖南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、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录取。涌现了一大批杰出校友,如实业界的陈勇、刘彦波、陈文君,政界的胡水龙、陈国民,学术界的张石清、金日泽等。
陈勇(广州要玩娱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EO)
刘彦波(珠海芯烨电子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、投资人、首席执行官)
陈文君(陕西源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单位常务副总经理)
咨询方式
学院官网:http://sieim.hutb.edu.cn/
联系电话:0731-88688051
邮编:410205
地址: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大道569号